服务热线
020-123456789
作者:胡潇(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)
敦煌,圈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数字重要节点,以莫高窟为核心的技术艺术瑰宝,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敦煌交融与碰撞。进入数字时代,文化敦煌文化以创新姿态迈向国际舞台,海外通过艺术展览、圈粉数字科技、数字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,技术持续绽放异彩。敦煌如今,文化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的海外核心驱动力,尤其在艺术展、圈粉虚拟体验和在线平台的数字应用中,显著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,技术不断海外“圈粉”。
从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到今日数字技术的广泛赋能,敦煌始终焕发新生。2024年,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,覆盖全球78个国家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其为“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”。数字技术的兴起,为敦煌文化跨越时空藩篱开辟了新路径,使其成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。
让千年文明“触手可及”
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保护与传播,为敦煌文化的全球推广注入强劲动力,构建起从保存到体验再到传播的全链条赋能体系,让千年文明“触手可及”。莫高窟壁画与彩塑历经千年风霜,面临风化侵蚀,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使“数字敦煌”项目得以永久存档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与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。2024年8月上线的“敦煌学研究文献库”则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,整合全球研究成果,提供多语言检索与即时调用功能,为学者搭建高效学术桥梁,推动敦煌学走向国际化。
虚拟现实(VR)与增强现实(AR)技术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。2023年“云游莫高窟”项目运用VR技术,用户戴上头显即可360度漫游洞窟,近距离感受九色鹿、飞天神女的灵动细节。2024年9月,“敦煌文化周”在哈佛大学推出AR体验,观众扫描展品即可见证壁画“复活”,如反弹琵琶舞姿的动态演绎,栩栩如生。2024年8月“敦煌文化环球连线——走进中华文明(美国、巴哈马专场)”首次实现全球直播,使用5G技术以实时渲染与低延迟传输,用户可在线切换视角,沉浸式体验数字博物馆,吸引数万海外观众观看,拉近了文化与受众的距离。
数字技术的“敦煌再现”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及观众的高度评价。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尤金·王在“敦煌文化周”后表示:“AR与VR技术将敦煌壁画从静态变为动态,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传统展览无法企及的,为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开辟了新维度。”美国观众詹姆斯·霍尔体验“云游莫高窟”后评论:“我从未去过中国,但通过VR仿佛置身莫高窟,细节之精美令人震撼,这是技术赋予文化的奇迹。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弗朗西斯科·班德林则称赞:“‘数字敦煌’的开放共享与技术创新为全球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,其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的应用值得国际同行学习。”这些反馈表明,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敦煌文化的传播力,也赢得了国际学术界与公众的广泛认可。
与世界交融共鸣
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不仅是技术驱动,更是以多元形式讲述文化传播故事的综合实践。2025年2月,“飞越天空”敦煌艺术展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开幕,展览通过高保真壁画复制、数字沉浸节目等,让戴上虚拟现实设备的新西兰观众,仿若穿越千年,亲身触摸丝路文明。2024年9月,“敦煌文化周”走进哈佛大学,通过数字展览、学术讲座与艺术工作坊,为美国公众带来多维体验;此前,“丝路遗韵:敦煌艺术展”在法国卢浮宫与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巡展,借助多媒体装置再现丝路盛景,赢得了国际赞誉。这些展览以艺术与科技融合增强感染力,向世界传递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跨国合作进一步深化其全球影响,尤其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敦煌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。2024年8月,“2024·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”以“助推‘丝路文化’交流,筑梦‘一带一路’建设”为主题,汇聚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斯里兰卡、柬埔寨等国专家。论坛期间,敦煌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文物考古研究所签署协议,利用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技术,联合修复撒马尔罕古城壁画,提升其抗风化能力,计划2025年完成首批试点;与吉尔吉斯斯坦启动“中亚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”,针对当地佛教遗迹开展数字存档,2024年底前完成10个遗址的激光扫描与建模,构建开放数据库;与斯里兰卡合作的“佛教艺术比较研究”项目,则通过数字化对比敦煌壁画与康提地区石窟艺术,挖掘丝路文化共性,已产出初步研究报告。同月,“阿富汗考古与文物保护高级人才研修班”开班,70余名阿富汗专家来华学习莫高窟壁画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,学员穆罕默德·纳赛尔表示:“敦煌的数字化存档与修复经验,为巴米扬大佛保护提供了可行方案。”这些项目通过技术输出与人才培养,将敦煌智慧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遗产保护实践,深化“请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的双向互动,凸显敦煌在丝路文化复兴中的桥梁作用。
展望未来,数字技术将持续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拓展空间。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识别与个性化推荐优化导览体验;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文物版权,防范盗用风险;5G技术提升在线沉浸体验的流畅性。数字技术以创新之姿,跨越时空诉说丝路传奇,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。从虚拟洞窟的沉浸体验,到国际展览的震撼呈现,敦煌以多元形式与世界交融共鸣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背景下,敦煌文化不仅是启迪公众的珍贵资源,更是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。数字技术作为其全球传播之钥,开启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3月20日 14版)
安徽:“黑科技”赋能特高压巡检保障迎峰度冬 故宫特展来了!172件文物感受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 到北京平谷感受“全龄层沉浸式桃花元宇宙” 集装袋重金属严重超标 极兔速递被约谈 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(考古中国) “园居春信”2025年中国园林博物馆清明节文化活动举办 以陈嘉庚为原型,舞剧《海的一半》启动巡演 “转角遇见美” 杭州构建29个街头演艺示范点 春花不止于江南——去明代北京反向赏花 1至3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人次9586.83万 景龙门:北宋绚烂余晖的见证 两会声音 中国消费者协会:警惕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铁路部门实施重点旅客运输服务新规则 5个品种药品注册证书被注销 莫奈笔下的风景,百多年后仍在滋养人类的心灵 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(外国游客感受“中国之美”) 河南武陟: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 一个人的赏花是春游,一群人的赏花是经济 春花不止于江南——去明代北京反向赏花 版权文化校园行活动举行 话剧《北京人》——京剧身段怎样演绎话剧经典 “转角遇见美” 杭州构建29个街头演艺示范点 AI时空映画|花开中国 春满山河 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(考古中国) 市场监管总局、中消协提示:不是所有净化器都能除花粉过敏原 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(考古中国) 国家邮政局:8月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16.2% 首批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亮相 从古寺庙到窑台遗韵见证黑窑厂的悠悠文脉 掌上管农田 农民“慧”种田 安徽芜湖:朵朵荷花映红致富路 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 第三届浙江音乐学院国际管乐艺术节开幕 10场演出免费向公众开放 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:从票房神话看文化出海的流量密码 赶全国非遗“大集” 中外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安徽芜湖:朵朵荷花映红致富路 国家医保局规范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7类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 首批15地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 以陈嘉庚为原型,舞剧《海的一半》启动巡演 这群年轻人种的牡丹 带火了这座城 文化中国行丨丽江古城“天雨流芳” 一句劝学古训背后的文脉书韵 文旅部推出七大板块春节主题文化旅游活动 讲好英雄故事 建构中国特色的“英雄IP” 赏文物看大展 春日踏青文博游火热 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 交通运输部:多措并举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 国家医保局规范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7类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 安徽省果树产业效益创历史新高 景区免费开放,不靠门票靠什么